- 註冊時間
- 2007-9-3
- 精華
- 在線時間
- 小時
- 米币
-
- 最後登錄
- 1970-1-1
累計簽到:1488 天 連續簽到:10 天
|
本帖最後由 spetoct 於 2015-11-24 16:09 編輯
# r- A1 @# n9 x$ w
^) t: w6 k' H4 b4 m2 B有網友列出了《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十大武林高手》,這份排名不一定大家都認同,但最讓人不解的是為甚麼把華佗排在第一,華佗這個大名醫什麼時候變成武林中人了?這裡要提醒大家,你還記得華佗的五禽戲嗎?一般人以為五禽戲是鍛鍊身體的,像做操一樣,但中國古代的武術家把五禽戲視為一種內功的修法。中國的武術講究內功,沒有內功的積累,外在的動作只是花架子,而華佗的五禽戲不說是內功的起源,也是非常早的內功功法了,而且根據五禽戲又發展出了武術的不同門派,各種套路。這樣看起來把華佗排在武林高手的第一名,也就不難理解了。
0 S' n M- \( {; o) t( D6 K
m( g9 O) W2 F3 f* A8 a+ H& Y+ O/ t. m. q; Q( j$ F8 C$ B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網路流傳的這10大真實存在的武林高手都有哪些,他們有著什麼樣的傳奇,你知道幾位呢?6 o# F' U# T+ s$ ]/ b! F8 F) e
6 f9 n; L$ K0 j ]
6 b5 B2 i! E# n2 ~0 L- y
1、華佗:東漢名醫。* {% S. {0 } C0 \; `! I
下載 (29.25 KB)* y+ X0 v, d ]9 D
5 天前 09:29 AM k3 U! Q* R# A7 ]% @, [
/ E$ w: [/ y7 |" G0 v w
" s* J" G2 W2 c- l8 U他創編的五禽戲被稱作是中國最早的武術套路,因此也有人把華佗稱為中國武術的創始人。
; e: _% J, h5 B) o7 |
. s" O. O) n6 j F: P, k; g' ?7 l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K- Q; O2 n6 M( W/ P
1 j' I" x) p! _/ c( `
廣陵郡的吳普,投華佗為師學醫,得到了華佗的教誨,他不單醫術高明,而且高壽百歲,耳不聾,眼不花,發不白、齒不落。( F/ [) K) f) a3 C. k
7 N: ?+ a r4 h' _ \4 p最早記載了「五禽戲」的正史是《後漢書》、以及《三國誌》。其後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也有提到五禽戲。每一禽戲有若幹動作組成套路。由華佗將導引術與五行、髒象、氣血、經絡等學說結合創編而成。
`9 a) C. G0 b6 m! a9 H7 f* H" }" |6 ? p+ X& }
) R* c8 E; ~. @+ o9 R `
2、嶽飛:南宋抗金名將。6 V3 F9 z& A! t& ?9 O
下載 (84.79 KB)5 C. ?$ d' {& d) r7 P7 t1 x3 U
5 天前 09:32 AM
5 X" b1 z& ~- W1 W; b- o4 ~
) Q2 b$ X; d+ y2 _& ?7 Z
A* c* G# z6 Q5 O) h! l傳說形意拳就是由嶽飛所創,不過近年來有許多人持不同意見。儘管如此,嶽飛仍不失為一位武術家,因為少年時他就拜同鄉周侗(也是當時宋朝有名的武術家)為師習武。5 N5 F. a& R g. H* J, A4 S- G
; H7 t0 ?" j7 k# f# T+ a) g% r) p6 d
北宋徽宗崇寧2年,嶽飛生於河北省真定府路的相州(今河南省安陽)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據《湯陰縣誌》記載:嶽飛「還未成年,就能拉開三百斤(約180公斤)的硬弓,能引發八石(約合440公斤)的腰弩。」嶽飛武藝高強,這和他幼年拜名師學藝分不開的。他拜同鄉著名武師周侗學射。隨著嶽飛武藝的精進,在周侗去世後,他渴望再拜武師學藝深造,宣和4年(公元1122年)嶽飛20歲時拜當地一名著名槍手陳廣習武,這就是嶽飛習武過程中的第二個武師。拜陳廣為師是嶽飛在習武生涯中一個新的轉折,據考陳廣向嶽飛傳授了具有博刺殺敵、實戰格鬥的「技擊」和「刀槍技藝」,由於陳廣悉心傳授,嶽飛潛心研習,使他的刀槍技藝和技擊武藝十分高超,成為「一縣無敵」的姣姣者。
4 r" H4 H: `2 ~
7 ` X9 n: G; f0 @1 `嶽飛十分崇拜三國時期關羽、張飛二人的武藝和功名,可以說嶽飛青少年時代習武曾深刻受到關張二人在民間流傳故事的感染,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精通武藝,為國建功的關張式英雄人物,直到嶽飛從軍後還將關張作為自己的楷模。& v8 d$ F% P( ~7 V5 x
g& ]6 @ ~+ a% @
嶽飛曾多次充軍,自從他24歲那年充軍後,就逐漸遠離了他的出生地湯陰縣,直至嶽飛遇害,他再也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土地。他立誌「盡忠報國」,每戰嘗自為旗頭,身先士卒,在抗擊金軍的戰場上,他的武藝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施展。1 a g3 a; S) o3 n, _: x+ {6 s8 T
& L6 B8 S$ m/ j S$ T
嶽飛善使鐵槍,曾與金軍惡戰於太行山一帶。嶽飛位至將帥,但每次戰鬥中都一馬當先,衝鋒在前。他在《五嶽祠盟記》中說:「餘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戎,歷二百餘戰。」他轉戰南北,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嶽飛在38歲時,亦即嶽飛遇害前一年的紹興10年(公元1140年),這年的7月初十,敵軍從郾城縣北五裏店方向湧來,一部將向嶽飛提出避其鋒芒,都訓練霍堅攔住嶽飛所騎馬頭說:「相公為國家重臣,安危所係,奈何輕敵?」嶽飛不聽其勸,霍堅用力攔住馬韁不放,嶽飛用鞭打開其手,策馬沖向敵陣,他躍馬揚刀瞥見金陣中一個身披紫袍的將領,便奮勇向前揮刀將其劈死。在清掃戰場時,從身披紫袍將領身上發現書有「阿骨雜孛堇」字樣的紅漆牌子,知其乃金軍的重要將領。這次戰役是嶽飛最後一次在戰場上施展自己的武藝,從此離開了他一生忠心報國的抗金戰場,被「莫須有」的罪名所害,英年39歲。: ^7 z* P; ?: u4 H4 p
# O$ [! @2 F- b1 a) E, b+ l
從南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沒有哪一個古代歷史人物能同嶽飛一樣,得到各階層人士的最普遍崇拜和愛戴。* i6 T8 T4 }0 |6 B) |
, Q& c1 D; `2 `9 ?# C9 `& z: H0 e: }在中國歷史上論武藝與嶽飛齊名者可謂大有人在,為什麼人們要奉嶽飛為「武聖」呢?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與嶽飛的人品精神和他大智大勇的文韜武略相關聯。# N0 [5 M J% U! I2 b
8 V" r2 G: |' ~
8 g3 X6 Y& \) f& _: H; m& f
3、張三豐:明代武當山道士,武當拳的創始人。
: I3 p8 K* x# v 下載 (152.54 KB)
' x% ?# G" L4 B8 }+ d' r4 {2 u5 天前 09:39 AM
9 ^# B9 [# I4 e8 j9 v/ }; V/ \1 S6 o* g* `" U2 z7 M
1 }5 s, u0 u* |4 R3 } e曾一人擊退匪徒百餘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請他入朝為官,被他婉言謝絕。% B* ^) d( _# D
+ O, o( S- E6 i* \9 D D7 n據說張三豐有時候三五天吃一頓飯,有時候兩三個月才吃一次飯。精神好的時候穿山走石,累了的時候鋪雲臥雪。有時一日走千裏,「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始終沒有找到張三豐。
& K0 L f* k8 B1 {( |) W. }0 _1 l L5 g' D2 ^# {4 p6 V
明武宗時候的李性之,說在正德年間(1506~1521年),入武當山遇張三豐而得訣,算起來,其時張三豐已二百五六十歲。/ E; X) X1 V& ]) Z& `
2 K6 G6 m |8 R4 H4 Y! g: H6 K1 u }1 k% o- b0 k6 x
4、張鬆溪:武當鬆溪派創始人。
, W+ {& Z: u6 ?5 t. E0 k1 Z 下載 (7.53 KB)
1 B. N7 h' X- D* L5 天前 09:43 AM1 |) Q' t' t8 m: R1 I0 M0 z
8 w& |1 X* I# M
2 e d1 i; u+ p0 y張鬆溪,明代鄞縣(屬浙江寧波)人。嘉靖年間以內家拳享名於寧波府。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鬆溪是張三豐的第四個徒弟,武當七俠之四。
" \+ h s; d, ^
! C2 p- n: e$ w- l據說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鬆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5 l: i- o% x0 A+ c! r
+ E5 V9 C5 ^4 z5 ~. F
他的拳術不傳外人,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7 L! Q! b9 [/ \) |% F9 ]5 J
) `8 Z( j) Y& ^* u Y
% j- ~4 r( z6 ]" n5、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1 v2 G( v2 ]* B" C2 j7 h
下載 (15.23 KB) Y5 S! G5 b$ \2 Q% a; O. W
5 天前 09:45 AM- Q" ?/ ^. k8 e5 W. F6 x8 y, g' c
9 c1 ?1 J# {9 N! w8 s" D$ y" L/ A( q+ U" J
戚繼光著有多部武學巨著,手下俞大猷等名將也是當時著名武術家,戚繼光所訓練的士兵能夠以一當十,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戰鬥力的部隊。) e, K# y; m# n% f) d. h
7 l$ B7 \; N; G) d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盾牌之技藝,戚繼光無所不精,然而,他更重視拳法。他認為,拳法雖似與實戰關係不大,但是「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拳「為武藝之源」,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因而他從最簡單、最枯燥的一拳一腿練起,著眼於一招一式,最忌好高騖遠。
$ q/ N' y% V: E0 O, S# d5 ~( W# | J. O- D, `# ~/ [( U
據史載,他練拳時「身法便,手法利,腳法輕,腿法騰」,達到了「勢勢相承,遇敵製勝」、「微妙莫測、窈焉冥焉」的高超境界。戚繼光並不滿足於繼承家傳,而是根據自己的素質、條件、稟賦、氣質,吸取各家精華,在拳術方面他借鑒宋太祖的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以及溫家的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等。同時,他融合了各派招法,如嘉靖年間在山東著稱一時,各具特色的李半天之腿法、鷹爪王之拿法、千跌張之跌法、張伯敬之打法。戚繼光為改進一拳法,特地走一百多裏的山路到深山中拜一高僧為師,研習拳術。最終,戚繼光憑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廣采博收,創造了一套完整實用的拳法。他融手、肘、膝、胯、腿法兼用一身,鑄跌、打、摔、拿、踢五大技擊法於一爐,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戚家拳」。
1 W8 H8 P/ |; G7 J8 q! r' o! T6 ~$ W c$ U- o" w
戚繼光不僅拳術精通,對槍法和棍法也頗有研究。他的槍法是祖傳的,在當時已負盛名。但戚繼光並未滿足,仍力求在槍法上有新的突破。他求教名家唐順之,經唐指點,對所練槍法作了改進,使之更加完善。他被公認為是第一流的槍手。抗倭明將俞大猷精棍法,在軍中很有名氣,戚繼光就抽空向他學習。由於基本功踏實,進步很快,後來軍營舉行比賽,最後由戚繼光同俞大猷比試棍法,出乎意料,戚繼光竟勝了老師俞大猷。由於戚繼光資質好,先後學會了少林風魔棍法、青風棍法、楊氏棍法、巴弓拳棍法等等,使槍棍之術更加精湛。1 P) y7 w3 |$ q& t
1 o' t' ~/ [! ^/ E4 q$ I
戚繼光不僅精通中國武術,且不排斥域外搏擊術。在與倭寇的屢屢交手中,他發現倭寇使用的倭刀,頗具實戰價值。
0 B' Y3 m; Y4 X H; b8 R F" d) i) T/ M5 s3 p# x, @ ~' s
在一次作戰中,戚繼光獲得了一本《日本古刀譜》,其中有一段日本長刀的「習法」,他「又從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譜。這種刀法合中日兩國刀法的精華,自成一體,再配上仿製的日本長刀,威力無比。另外,為破日本的長刀,戚繼光將民間一種曬衣用的「竹杈」,用作兵器,專破日本長刀。因「竹杈」長杈多,可將敵拒在六七步之外,敵人怕竹杈七杈八刺地刺傷眼目,不敢逼近。如敵人舉刀劈來,可用「竹杈」迎頭架住。敵刀砍上「竹杈」節時,其刀即嵌陷在「竹杈」中,一時鉗住出不來,杈頭尖利,乘勢直刺過去,敵人定當慘敗。後來戚家軍廣泛採用此法,大破倭刀,取得重大勝利。
8 y- O/ A( J/ A$ y( D) C* X y! j: V" h9 B4 |4 {, w
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中,寫下了武術論著《紀效新書》。在中國廖若晨星的武術史料中,這本專著十分珍貴。戚繼光的武學研究,豐富了武術的內容,使戰爭年代的格鬥搏擊之術和平時的健身強體之術融為一體,並得到發展。在著《紀效新書》之後,他又著《練兵紀實》一書,為指導當時邊防部隊的訓練和反侵略戰爭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H+ p" K9 @, b
! y4 D. B: z0 c; M) h6 i福建、浙江倭患平息後,戚繼光又被調往北方的薊門,擔任京師防衛重任。公元1587年,戚繼光在家鄉病逝。
$ l+ D9 [! c, X& l8 u) b _
' V' [- @: H( u1 i' {/ w& C3 \7 }/ f% r4 `
6、武術家甘鳳池:清初著名武術家。
! X1 G9 V" b- }. F, V 下載 (22.45 KB)' E0 w. H8 L' B" w: T# L
5 天前 09:47 AM C' q5 ?& w, Q" U- p
) C4 \2 O! ?/ W
7 s1 k& e1 d- W
甘鳳池,江蘇南京人,清代著名武術家,生卒年不詳。先後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內外家拳,善導引之術。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時因違反漢人不可聚眾習武之禁令及被懷疑有反清復明之疑,為清兵追捕,隱居江浙。據清人王友亮著《甘鳳池小傳》說,他年八十餘,終於返鄉。
/ x3 O* S4 V, E4 o( ]2 E$ X( q) I$ W& D
甘鳳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俠,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寫的就是他。甘鳳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讀書,卻愛好武功,結交江湖俠客,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揚江南。《清史稿·甘鳳池傳》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
3 X$ ], H# E; U5 [/ J3 i
+ T3 B- C: [7 U2 c甘鳳池聽說拳家多出浙東,如張鬆溪、單思南、王來鹹、黃百家等都是明朝以來的內家拳家,稱雄江南。他決心去浙東求師深造,便離開金陵,隻身來到四明山。當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參天,經常有猛虎出沒其間,當地人都不敢單身入山。% E7 Y6 g3 Y; d' i
. Q/ f* f5 Y; S) i4 d0 q* d; K當時浙江餘姚城有位內家拳家黃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宗羲在清兵南下時,曾招募義軍,成立「世忠堂」進行過武裝抵抗。明亡後,他要求百家舉業習武,繼承自己的抗清主張。黃百家拜王來鹹為師,盡得內家之妙,功夫精深。這一天,黃百家聽說縣城高升客棧來了個打虎小英雄甘鳳池,覺得有點來頭,便特意來到客棧訪問,正好遇見甘鳳池,經過一番試煉,百家收鳳池為徒,將內家拳等武術一一傳授給他。三年過後,黃百家把甘鳳池叫到身邊說:「老夫的全部本領都已傳授給你,如今,離本縣八十裏的大嵐山上,匯聚著各方英豪,行仁義之師,你練就一身武藝,要為人民仗義行俠,正可到那裡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後來甘鳳池即在那裡又拜一念和尚為師學習少林拳法,並開始他一生行俠仗義、行醫濟世的傳奇。
- S/ V F9 e) o% C; _+ }2 p$ _5 D. E5 u6 \' h
傳說他曾協助女俠呂四娘闖入清宮行刺雍正。此事雖然與史無據,但也說明他多少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1 h6 L8 z0 W% h" f% i+ }5 P5 ?
6 a: Y% h! |6 e; q* C9 p4 c# L, ?' a
* U& |- l) P# U/ @/ ~0 g$ M
7、董海川:八卦掌創始人。4 C# N, w3 n. G& M5 V# C/ u
下載 (83.42 KB)1 J" k* M l0 z5 K( Q6 x2 z4 v
5 天前 09:49 AM) Z' [& a3 ~( e$ z( m& F
: p6 c: E; @ e: v$ V3 A+ C- j, {
4 W; k# w. b ?; t) c0 y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九華山下見一壯漢盤樹繞行,順逆轉換之間辮子竟可立起(氣血充足的表現),便向前詢問。壯漢指引董海川去其師父雲盤老祖處。自此,董海川在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學藝,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父贈雙鉞並叮囑:武藝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轉掌(當時還沒有八卦掌這個稱呼)這門練法並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來並發揚光大。
j4 e5 {2 a0 o% r6 r
0 z) g/ q t" G3 H董海川下山後來到了京城,經人介紹於京師肅王府中任雜役(董海川入王府但並不是太監,一是王府雜役不是一定要太監才能做;二是當時董海川早已成年,而要當太監一般都是自小閹割且有生命風險,更別說一個成年人了,要是閹割那是九死一生。在現今的程式八卦掌中,認為董海川不是太監)。
0 S5 [+ g( c+ u2 h- f- m) [- b" R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著盤子從眾人身後躍到前面,救下被王府護衛首領沙回回(因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們叫他沙回回。此人心術不正,但鐵砂掌功力極高,董海川弟子馬維褀與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勁傷到後腰,當時無事,三天後重傷不治身亡。當然沙回回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後話。)從擂台上擲下的對手(此人被扔下時,大頭朝下,幸虧有董才沒被摔死),從而被肅王得知王府還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隨即在場上表演了幾樣絕技,掌劈石磨、貼牆畫等,據說最後一樣絕技是繞樹轉掌,越轉越快,最後腳下離地轉樹一圈,稱為淩空八步。1 v- G6 ]0 v1 R5 Z* y
& i8 d8 q L C3 w4 G
當時,太極拳名師楊露蟬與董海川,在王府架起的網上比武,你來往後,精彩萬分,最後平手收場。八卦掌自董海川之後,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 @3 k; D! y% ?0 I1 ?1 t/ S* h: s, K, J* R5 e9 i
5 ?' ^: l1 t# v0 G' I1 e8、大刀王五2 w9 M" c8 `) B2 @" u! u
下載 (23.46 KB)
7 O3 n0 e+ i7 {( {1 ]1 V5 天前 09:53 AM7 f# }! X; d1 B1 Q
- t$ D2 [- v3 {: F" A" i5 g
% \ O9 o: v) R, J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J* R% M2 R7 n' H1 i2 W" I
9 R/ u* b# ]% L4 \
王五出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幹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 N4 i, P1 B" T7 q/ w) R
8 V d3 ^# m" Y& N4 W0 u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當屬雙刀李鳳崗。為了修習更高的武藝,王五便想拜他為師,卻多次吃了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王五不負師父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煉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經過幾年的鍛煉,王五告別了師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後又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當了鏢師。
% ]& g7 |3 }4 t7 A2 e. I8 ]. N4 ]- ~: z- h0 A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自開了順源鏢局(後來遷往廣安大街)。順源鏢局活動範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他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紅火,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
6 g2 ~5 T6 K9 @- C$ }4 j& \. u; _& A6 W _6 R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甲午戰爭失敗後,禦史安維峻上疏,力陳議和之弊,要求嚴懲誤國者,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戍邊。王五齣於義憤毅然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回京後,王五便在香廠籌開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更為人們所稱道和廣為流傳的是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4 K1 h; h& z* [
& [) x- Y9 B5 ? L; {/ ?/ P2 G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誌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 A& z8 P8 Q1 F3 r
7 t0 t8 u# i" X% x" q( s# c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後因義和團運動發展不利返回北京,而在北京居住的期間又被小人告密。以致其住所終被八國聯軍包圍,大刀王五為了不連累親友隻身負義,後被德軍槍殺於前門外東河沿,時年56歲。
; @) a4 c3 u$ I$ e- Y( Z2 ~
3 y7 D) E8 Y" {" z% X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裏。2 h* S7 J; E% p2 W
9 B7 G; c$ U4 q- ^0 _, `, i% B+ w* p2 M* U) b, h0 _2 Q
9、黃飛鴻- {) E( x$ j; `0 }
下載 (31 KB)
3 z6 w5 d1 R% l" F/ q4 J5 天前 09:54 AM% s6 p8 ^5 k" ]' b$ k, }. a
2 R5 y9 p8 ~" S f( F
+ \9 w4 e. O% U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誌、蘇燦、梁坤),飛鴻6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
! b( l( Q+ E y0 S- T% b/ R2 n, V5 i( `! b7 @5 L
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24年在香港去世。
7 v, j' D: m8 [( A, y. ^: b- N
" Z1 T6 E0 d% }+ d0 b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淩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布粵港澳台、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誦。
8 Y" C2 p3 D D$ j' M' p4 ^! M) Y: H1 w4 k- T5 Y
/ f$ P; B3 ^: Q$ t5 \$ z- j10、霍元甲
1 \- d, R% U# T 下載 (40.45 KB)7 k% k/ @7 n' {. F; w! _: z" @
5 天前 09:55 AM3 J8 z% V: i% I; l) {
! p: R. p1 V2 C% x1 m5 e, u. b
7 s U$ a1 M, ]) S/ ]6 Z* i7 }. j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漢族。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霍元甲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經天津市民政局審核並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
' Q( H: W+ P1 d: O' B$ R' D) o$ u$ J( q. W& |, r+ }+ T, {" ?
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台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台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3 ]- r. k7 S8 F
: M0 m) A: r, Z: O' T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 B. N. ?7 t8 d" P, D6 ?2 [1 ^/ x7 P z1 U* d ?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對方一再拖延,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E% l. m% _1 \8 J/ e% [
; V* [2 M( Q$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5 L5 B9 l- U5 z1 x- P+ t
4 C) f M$ ? Z0 a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裏,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u& g; y% i, {
, ? s r z0 [
. _) Q8 D7 ~0 h+ _4 ]4 u除了以上十位,你心目中的高手還有誰呢?
P: k1 \: |; N, d
8 \* [5 G; V4 h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